亲爱的同学们:
你们好!
春分已过,昼比夜长。天上飞燕北归,地里小麦拔节。一派万物竞生、百花争媚的景象!
今天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汉封城的第60天,武汉已连续第四日新增确诊及新增疑似病例为零,我们胜利在望,相逢可期。
过去的两个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我们既感受到恐慌、悲伤、无助和焦虑,也收获了希望、感动、温暖和美好。我们不仅看到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、逆行出征,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,他们甘冒风险,为我们这个国家、为我们所在的城市、为我们居住的社区或者村庄,默默地奉献、无私地付出。
相信大家和我一样,突发的疫情曾让我们措手不及。这是一场考验人类社会的治理系统、价值观和人性的危机,也是考验我们个体如何应对变化的机会。在这样一个所谓“乌卡”时代,唯有舍弃固有的旧念,积极拥抱变化,努力修炼自己的身心,方可立足于不败。
“乌卡”是VUCA四个英文字母的音译。所谓“乌卡”时代是指一个充满易变性(Volatility)、不确定性(Uncertainty)、复杂性(Complexity)以及模糊性(Ambiguity)的时代。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、颠覆性的技术进步、无法预测的环境扰动,以及全球化体系的脆弱,一只蝴蝶翅膀的轻微煽动,就有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危机。面对危机,无论是国家、组织,或者个体,都无法在“乌卡”时代独善其身。作为个体,尤其是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年大学生,如何通过修炼自己,来应对“乌卡”时代的易变性、不确定性、复杂性和模糊性呢?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。
第一个观点:做H型人,适应变化。
在传统社会,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,便拥有立身之本。但是在我们目前所处的“乌卡”时代,知识更替越来越快,传统职业和岗位不断被摧毁,一些新的技术、新的概念,进而是新的职业和岗位则不断地被催生出来。
领英(LinkedIn)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,理工科大学本科生在毕业时,其所学的50%知识已属于被淘汰的知识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(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)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称,随着科技的进步,未来全球大概有3.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,其中中国占1亿。这是因为,那些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、流程性强或自动化程度高的部分岗位需求,将会因人工智能的替代而逐步减少,创意类、互动类、管理类、跨界类的岗位需求则会逐步增加。
面对这种不确定的趋势,我们应该怎么办?我的答案就是做H型人,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的职业变化。所谓H型人是指具备两种不同的专业技能(字母H的左右两竖)及一组通用技能的人(字母H的一横)。对传统职业生涯来说,具备一种特定的专业技能即可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。但是对现代易变的、易碎的和无边界的职业生涯来说,仅仅具备一种专业技能很可能在未来让你失去工作。我们要经常自问:如果我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,我还能找一份什么样的职业?
对于商科大学生来说,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,还需要掌握另外一种专业知识或技能,比如英语、IT技术之类的基础技能,或者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、媒体制作等现代技术技能,或者某一类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。
对希望职业生涯成功的人来讲,仅仅具备两项专业技能是不够的,因为专业技能也会因为技术进步、知识更新而失去价值。因此H型的人还应该具备一组通用技能。所谓通用技能是指可携带、可转移的以及在任何职业或岗位均具备价值的技能和特质。相对于专业技能,通用技能也常常被称为软技能,包括思维与分析能力、学习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、抗压能力等等。Google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,在遴选应聘候选人时一直以来较少看重硬能力,而越来越看重软能力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新工科人才应具备 12种能力和素质,这其中就包括学习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等8种通用能力。我今天(3月23日)特地浏览了“腾讯招聘”发布的5039个职位信息,发现在工作要求描述中,频数最高的两个词汇就是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。事实上,诸如学习能力这样的软能力,是保障一个人更新专业能力的决定因素。
第二个观点:发现自我,追寻所爱。
作为一个讲授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,一直在观察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为什么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能获得职业成功?事实上,大家可能看过一些书,或者听过一些讲座,已经懂得一些所谓成功学的道理。很多人或许认为成功源于智力、聪慧、勤奋或者运气。爱因斯坦也曾说,成功来自99%的汗水和1%的灵感。事实上是这样吗?的确,从表象上看,成功的人往往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,也似乎有更高的智力。但是努力的背后是什么?聪明的背后又是什么?答案其实是“选择”!
“选择”意味着我们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,要能够发现自我的优势,找到自己所爱的专业和职业。只有“选择”正确,我们的努力和勤奋才会变为一件很轻松和习惯的事情。我们往往会惊叹于那些成功者的勤奋和努力,殊不知其背后是无穷的乐趣和令其满足的成就感。但是认识自我、发现自我往往是一个充满困惑、沮丧、失望的过程。我们要听从内心的召唤,不要为一时的诱惑所困,要真正追寻到所爱的专业和职业,那么你的每一份努力不仅使你感到快乐,而且定有丰硕的回报。
要真正地发现自我,追寻所爱,还必须对未来社会发展和职业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思考。在“乌卡”时代,职业生涯发展呈现出多变性和无边界性。“多变”意味着,即使某个职业还没有被摧毁,其所需的胜任力条件也会发生变化。“无边界”则意味着组织越来越需要那些能够跨岗位、跨组织、跨领域工作的人。因此,我们要经常自问:我的专业或职业在未来有哪些新的胜任力要求?我现在的能力和知识能满足这些新的要求吗?
大家知道,在这个特殊的春天,很多职业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,虽然这种变化在此之前已然悄悄地发生了。很多人因疫情的影响而不得不居家办公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,大中小学的教师们可以通过在线授课来完成教学任务。医务人员通过远程会议系统来指导异地的诊疗。但是并不是每个职场人都为此做好了准备,或者由于缺乏学习而难以胜任,一些人甚至有抵触的情绪。
第三个观点:保持纯真,自我驱动。
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,必须要以一颗纯真的心,保持我们应有的正直、包容、善良和同情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里有这样一段话: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德薄而位尊,智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”这句话的意思归结到一点就是,要想成功,只有能力是不够的,还需要高尚的品德和修为。即使暂时谋到了高位,如果缺乏良好的品行,职业失败也是难免的。
除了保持纯真之外,职业成功还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。为何动车和高铁比传统火车要快很多?答案在于,动车和高铁的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,而传统火车只有火车头有动力,其每一节车厢需要火车头来拉动。如果个人在职场缺乏自驱力,就如同传统火车一样,需要领导来带动,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被职场甚至社会所淘汰。
具备自我驱动意识和能力的人,往往更具有行动力,对职业成功更加执着,责任心和学习意愿更强,也更愿意尝试新的工作挑战。自我驱动也需要我们保持对自己的约束,对职业的热爱,对事业的追求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体验之一。它使我们充满激情,也会使我们感到困惑和彷徨。但是,只要我们努力向前看、向上走,我们就绝不会有负我们炽热的青春,不会有负我们伟大的时代。
最后,我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:
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有一份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”
郭志文
2020年3月23日于湖大琴园
欢迎下载并通过清华大学学堂在线app或中宣部学习强国app,学习郭志文教授主讲的《管理沟通的艺术》
附:郭志文教授简介
郭志文,管理学博士,开云app最新版下载-开云(中国)教授、副院长,湖北名师,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;兼任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。湖北省来华英语教学《管理沟通》精品课程责任教授,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访问教授。主要从事组织行为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职业生涯发展、企业伦理和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。